三十六式太极刀 / 三十六式太极刀全套演练
本文目录一览:
介绍些中国武术?
截拳道: “什么是截拳道?”是李小龙所创立的融合世界各种武术精华的全方位自由搏击术。“截拳道”意思就是阻击对手来拳之法,或截击对手来拳之道。截拳道倡导搏击的高度自由。李小龙截拳道海报和本能性,抛弃传统形式,忠实地表达自我。“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截拳道的纲领和要义。它将东西方哲学理念运用于武术,是一种搏击指导和方法论。李小龙有一套自己的格斗体系,我们称之为“李小龙截拳道”或者“原始截拳道”,它是截拳道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截拳道是发展的,是无限的。 --------------------------------------------------------- 咏春拳: 咏春拳是中国拳术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此拳初传于福建永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明“咏春拳”,亦有以严氏名咏春,称之为“咏春拳”者。 这现代最流行的中国武术门派,在欧洲得到快速发展。咏春拳术以身体结构、关节活动及流体力学开始研究改进,完全脱离了传统八股的五行八卦及像形神意等玄学虚幻、非科学逻辑性的近似哲学解释。 此拳主要手型为凤眼拳、柳叶掌,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3套拳及木人桩。基本手法以三傍手为主,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马、三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它立足于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为主要特点,以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摸荡捋,审势记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熨荡、偷、漏和“二字钳阳马”的身形步法为标志。凭借手桥肌肤灵敏的感觉,发挥寸劲力量的内家拳法。 ------------------------------------------ 洪拳: 洪拳有老洪拳与南派(新)洪拳之分。 老洪拳 又有南北地域之分。 洪拳,由元、明间陕西地方拳术红拳加上其他拳术演变而来,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清代南方民间秘密结社三合会(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洪门由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开始。在南中国发展组织,练习武术,宣传反清复明思想。 南方洪拳以五形拳闻名.北方洪拳以十(二)形拳(心意六合拳)传出. 南方洪拳先在广东流行,是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拳之首。南洪拳以龙、蛇、虎、豹、鹤五形编成。可以单形练习,如龙拳、虎拳、蛇拳等;亦可混合练习,如虎鹤双形拳、五形拳等。其特点:腿法比较少,步稳势烈,硬桥硬马,刚劲有力,以声助威。北派加上熊,猿(猴),鹞,鸡,鹰,燕,马等拳势,以四平大马,跳跃腾娜,闪展灵活,拳势威猛,大开大合。 -------------------------------------------------------- 长拳: 即传统北派武术中一部分拳术。查拳、华拳、炮捶、红拳均属长拳之列。古代也有专称长拳的拳种。现代新编国标武术长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拳种,在武术运动中影响较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国标武术长拳吸取了查、花、炮、红诸拳种之长,把长拳类型的手法、手型、步型、步法、腿法、平衡、跳跃等动作规格化,按照长拳运动方法编成各种拳械套路。它的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动作灵活快速,出手长,跳得高,蹦得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迅静定,节奏分明。是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之一。长拳适合于青少年练习。从编排上看,它既有适合于基础训练的一面,又有适合于竞赛、提高的一面。它的内容包括拳、掌、钩三种手型,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还有一定数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和伸屈、直摆、扫转、击响等不同组别的腿法及平衡、跳跃、跌仆、滚翻动作。长拳在技术上有八点要求:①姿势。头正,颈直,沉肩,挺胸,直腰,敛臀,上肢舒展、挺拔,下肢稳定、匀称。②动作。在做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时,起止点、路线、力点都要清晰。③身法。要把躯干活动和吞、吐、闪、展、冲、撞、挤、靠等攻防变化紧密结合起来。④眼法。要做到手眼相随,手到眼到,通过眼神把一招一式的内在意识充分表达出来。⑤精神。要全神贯注,表现出勇敢、机敏、无所畏惧的气概。⑥劲力。要有刚有柔,要刚而不僵,柔而不松,刚柔相济,发劲时有爆发力;要以意识支配动作发力,并以气息配合,做到内外合一。⑦呼吸。讲究提、托、聚、沉四法。跳跃时用提法,静止性动作用托法,刚劲性动作用聚法,由高到低的动作用沉法。⑧节奏性。在演练中,快与慢、动与静、刚与柔、起与伏等多种矛盾的对比越鲜明,越突出,节奏性越强。长拳动作舒展,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弹性都有较高要求。同时,由于长拳动作大多是用大肌肉群来进行活动的,要求肌肉活动量大而且迅速,需氧量较大,因此对提高心肺功能也有良好作用。 该拳的特点是在出手或出腿时以放长击远为主,其动作撑长舒展、筋顺骨直,有时在出拳时还配合拧腰顺肩来加长击打点,以发挥“长一寸强一寸”的优势。套路动作数量和趟数一般较多,长拳中也间或使用短拳,但整套动作是以长击动作为主。长拳的基本技法规律包括:顶头竖脊,舒肢紧指(趾);形合力顺,动迅静定;以眼传神,以气助势; 阴阳相依,相辅相衬。另外,古时太极拳的别称。 补充: 螳螂拳 : 螳螂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 象形拳 的一种。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 国家体育总局 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螂拳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载体,研究这种 拳术 对于了解明清之际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 太极: 《易经》 等中国古典哲学、道家养生理论、 中医经络 学说、兵法和其它武学丰富的理论与经验构造成中华 沃土 , 太极拳 在这方沃土之上萌发和成长并非偶然。太极拳之所以不断发展而有今日之壮大,也端赖数百年来历代大师们的巨大贡献和无数英锐心血的灌溉。四海之内,有史以来,尚没有哪一拳种有着如此复杂而完善的理论。数百年中,太极拳向外流传,自中原至大河以北、长江之南而渐至偏远,尤其是自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始,太极拳得以迅速传播。在 传承与创新 之中,便 衍生 出诸多流派。各式太极拳的开山大师;无一不是武术界殿堂级人物,他们都以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解诠释太极拳。各种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太极拳的丰富与发展。 太极拳之理虽屡有阐发,但纵横以观之,习者芸望 明师绝少。那掩关自守者有之;将那精微所在深自秘惜,学子皆不得见;功力所限;对拳理精意 管窥蠡测 者有之,以此类孔见为据修炼则误已,倘竟以此传授则误人;于拳理 懵然 不知者亦有之,却说玄弄虚, 言不及义 ,则更是 贻害无穷 。 太极拳的创始众说纷纭,不过现代的 太极拳法 可说是发源自大 陆河 南省 温县 陈家沟 ,由明末战将 陈王廷 所创,其拳法综合当时各家之长,并融合太极阴阳法则、 吐纳 气功 与中国经脉之说。《 易传 . 系辞 传》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说是太极概念最早的诠释。到了宋代,太极被解释为宇宙万物即将涌动变化前的状态,而一动之后,则形成阴阳两仪,进而生四象八卦,从此生生不息。太极之概念 除中 国本地外也影响了东亚某些国家,如韩国的国旗即为“ 太极旗 ”,旗帜由白底、 青红 圆形太极及四角四卦所组成。太极旗中央太极的青色和红色分别代表阴和阳、 天与地 ,四角的卦表示阴阳成长。太极旗可说毫无保留透露出韩国深受着 中华传统文化 的影响。 陈式太极拳 宗师陈公发科、心意 六合 门宗师胡公耀贞两位武术大师,以其毕生的精力和智慧体悟和实践着太极拳之真。 冯志强 先生得天独厚师从两位大师,将两位大师的倾授融会贯通,以自身对太极拳的深刻理解,对传统的陈式太极拳成功地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创立了深刻反映万物本象的心意混元太极拳(简称混元太极拳)。混,取万物万象意;元,为初始根本之意。 冯先生 将自己的 真知灼见 ,贯彻到功法和拳法之中,以造福人类之心,毫无保留地奉献于世。我们的世界,是运动的世界。亿万年来,自然界中,日经月行,星环辰绕,莫不循圆以为轨道;水滴而形珠,石磨而状卵,石滚水注,莫不符合圆的规律;禽兽的扬降与走跃,也莫不留下圆弧之轨迹。人类发展了科学技术,而察今日飞机之螺桨,车辆之转轮;电动之机械,乃至物质之微观结构,同样无一脱离圆的运动。直线是无限大的圆之一段,点即是无限小的圆,螺旋则是国与其它因素的合成。圆运动乃是万物运动的本质,乃是乾坤大道。 人身之阴阳,往往不得其平,则血气滞而疾病生。作为内功拳,混元太极拳以功为本,为拳为母,以养为主。作为其内功修炼之道,混元功一系列功法疏通经络、平谧阴阳,培补内气,增长内功。 无极 而太极。太极动而 生阳 ,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 生而变化无穷焉。”周敦颐的“太极”,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 “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有”产生于无极的“无”。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 至阴 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 程颐 和 程颢 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认为无极、太极、道和理是无二致的。 朱熹 也将太极说成是理,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同时,朱熹又称“ 天地之间 ,有理有气。理也者, 形而上 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 形而下 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朱熹的“太极”、“理”和“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朱熹的 理学 受到官方推崇,宋代以后的儒家哲学中,太极就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柢和枢纽,是决定一切和派生一切的精神实体。“太极”成了朱熹理学的基础。 补充: 中国武术 甚多,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杨氏十三刀口诀
杨式太极刀又称十三势刀,是杨家太极拳械中的著名器械之一,它是以太极拳的方法、要求、风格、特点和应用来进行培训的刀术。该刀法刀式不多,但式式均能衫,化人攻人尤为神妙,有砍、剁、_戳、划、刮、撩、扎、捋、劈、缠、扇、拦、滑等十三字块和砍剁、刺扎、戳豁、撩腕八种刀诀。杨式太极刀颇为深奥,可惜迄今得正传的太少了。杨式太极刀保持了刀术套路矫健,勇猛的特色,但又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其动作速度柔和平稳,行云流水,动作劲力内劲饱满,刚柔相济,动作气势中正舒展,敏捷轻灵,动作衔接进退相随,开合相接,适合大众学练和养生健身的需要,符合竞赛的规范化要求。
一、杨式太极刀概述
杨式太极刀和太极剑一样,是由太极拳发展而来的,具有太极拳练习的一般特点和要求。但是,太极刀和太极剑也有区别,如“剑重轻灵,刀求稳重“,“刀如猛虎,剑似飞凤”,“刀走黑,剑走青”(即刚猛与轻灵之别)等说法。太极刀较为威猛,而太极剑更显潇洒,在手法和运用方面也有区别。如太极刀与太极拳、剑的运动,都是圈,而刀法运行的圈,“缠头过脑”为其突出特点。缠头刀,即手举过头,刀尖下垂,刀背从肩外贴脊背向身后缠绕。
过脑刀是举刀高过头,或转身,或转刀,使刀从头顶绕过,但刀背不贴脊背。缠头过脑,攻防兼备,配合腰功,能使出几倍于手臂的力量。和太极剑相比,太极刀作为健身和陶冶性格的手段,不如太极剑那么普及,但其技击威力较强,在冷兵器时代,刀的运用比剑广泛,故而为习武之重要器械。
太极刀的形状、尺寸、选材、制作,都有一定要求。就形状而言,有实用刀和练习刀两类。
“实用刀”,即古代战场使用及练武之人防身手,多为椭圆盘形,故称“刀盘”,也有其它形状的。
据说,杨家过去所用太极刀,都是环首的实用刀,特别是杨澄甫先师,对实用刀进行了改革实验,将护手做成S形(或如意形),下部向后弯曲,保护手指,上部向前弯曲,可用大拇指按住护手增大劈砍力度,也可挡住对方刀刃并施以弯折之力。“练习刀”,即用于学习、表演或健身的刀,木制、刚制均可。其形制,可以和实用刀一样,但是为了增强观赏效果,现多用刀身较宽而扁薄轻巧的钢制表演刀,弹性好,挥舞发力时,刀尖可抖动有声,闪光悦目,用于格斗,则显软薄。
练习刀的护手亦称“刀盘”“刀格”,刀端亦称“刀首”,有环者即称“刀环”。端部装饰物一般为彩绸,称为“抹头”,亦称“刀袍”。实用刀各部位的名称与此类似。
太极刀亦称“十三刀”,是以十三字刀法命名,或者说杨式太极刀的套路用十三句歌诀贯穿,其意都是附和八卦五行之数。对于刀法的叙述,说法不一,有的则不止十三字。兹列出以下几种:
砍、剁、刬、截、刮、撩、扎、捛、劈、缠、搧、拦、滑。(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
砍、剁、劈、截、撩、扎、刺、缠、扇、拦、滑、划、刮。(杨振铎《中国杨氏太极》)
砍、剁、劈、搠、扇、刮、推、撩、挡、架、捛、拦、滑。(蒋玉堃传,张金普整理《健身太极刀》)
砍、剁、撩、撇、刮、扎、搧、捛、截、滑、划、刬、缠。(宋志坚《太极拳学》)
劈、砍、剁、截、挑、撩、椎、扎、托、切、抹、斩、带、拦、扫。(傅钟文传《杨式太极拳、刀、剑资料汇编》)
劈、砍、劀、截、挑、撩、推、扎、托、切、抹、斩、挂、带、拦、扫。(谢秉中《中国太极拳的学与术》)
二、杨式太极刀动作名称顺序
杨式太极刀的传授,其动作顺序都是用歌诀贯穿。目前流传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较早期的套路,见陈炎林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共16句歌诀;一种是目前流传较广的套路,见傅钟文《太极刀》(1959年)、杨振铎《杨氏太极拳剑刀》(1992年)、扎西《杨氏传统太极剑刀》(2000年)等,共 13句歌诀。现将歌诀分述如下,其中“太极刀诀一”取自陈炎林著,“太极刀诀二“取自傅钟文著。
太极刀诀(一)
七星跨虎意气扬,白鹤晾翅暗腿藏。
风卷荷叶隐叶底,推窗望月偏身长。
左顾右盼两分张,玉女穿梭应八方。
狮子盘球向前滚,开山巨蟒转身行。
左右高低蝶恋花,转身捛撩如风车。
二起脚来打虎势,鸳鸯腿发半身斜。
顺手推舟鞭作篙,翻身分手龙门跳。
力劈华山抱刀势,卞和携石凤回巢。
太极刀诀(二)
七星跨虎交刀势,腾挪闪展意气扬,
左顾右盼两分张,白鹤展翅五行掌,
风卷荷花叶内藏,玉女穿梭八方势,
三星开合自主张,二起脚来打虎势,
披身斜挂鸳鸯脚,顺手推舟鞭作篙,
下势三合自由招,左右分水龙门跳,
卞和携石凤还巢。
关于歌诀二,“万县兴隆街“的《太极拳功解》所载《太极刀诀》,及杨振铭、曾昭然、董英杰所传,最后都加了”吾师留下四刀赞,口传心授不妄教“两句。沈寿先生在“吾师留下四刀赞”前面又加“宝刀舞罢神逍遥”一句,成十六句,以图对偶。李雅轩所传,或在第三句前加“吞吐含花龙行势”一句成十四句,以图对偶,或在此十四句之后再加“吾师留下此刀赞,口传心授不妄教”成十六句。
杨澄甫弟子蒋玉堃,亦得杨班侯弟子龚润田传授,所传太极刀,与陈炎林所著近似,自编《太极刀单练帮学歌》四十句,基本上包括了陈炎林所传歌诀的十六句,兹从略。
太极刀的套路,陈炎林所传为32式,蒋玉堃传为38式,每式有动作名称。杨振铎、傅钟文、赵斌所传,皆按“歌诀二”的十三句话分解动作,不另列动作名称。有些传人如杨振铭、李雅轩、曾昭然等,为了便于教学,将十三句话又分解为若干动作名称。但是,太极刀的动作名称,不象太极剑那么成熟。
三、杨式太极刀对练
关于太极刀对练,杨氏传有太极刀用法的《四刀赞》及《十二法》。此外有傅钟文传《杨式太极刀实用假设练习》,蒋玉堃传《太极刀对打》。宋志坚传《太极对刀》等,兹列其名称如下。
四刀赞(亦名《四刀用法》)
斫剁刬(铲) 截割 撩腕
十刀法(亦名《刀法应用谱》)
(1)劈肩 (2)里剁腕 (3)扎腹 (4)外截腕
(5)刺腰 (6)外剁腕 (7)割喉 (8)上截腕
(9)砍腿 (10)下截腕
杨式太极刀实用假设练习(傅钟文传)
预备势:甲乙持刀对立
(1)甲进步劈肩,乙闪身里剁腕
(2)乙上步扎腹,甲提刀外截腕
(3)甲进步刺腰,乙抡刀外剁腕
(4)乙进步割喉,甲推刀上截腕
(5)乙披身砍腿,甲提步下截腕收势:甲乙提膝抱刀收势。
吴式太极拳83式,是哪83式?那83式的名称都是什么啊?
1. 太极起式;
2. 揽雀尾;
3. 斜单鞭;
4. 提手上式 ;
5. 白鹤亮翅;
6. 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 上步搬拦锤 ;
9. 如封似闭;
10. 十字手;
11.抱虎归山;
12. 合掌揽雀尾 ;
13. 斜单鞭;
14. 肘底看锤;
15. 倒撵猴;
16. 斜飞式 ;
17. 提手上式;
18. 白鹤亮翅;
19. 搂膝拗步;
20. 海底针 ;
21. 闪通背;
22. 撇身锤;
23. 卸步搬拦锤 ;
24. 上步揽雀尾;
25. 单鞭;
26.云手;
27. 单鞭 ;
28. 高探马;
29. 左右分脚;
30. 转身蹬脚;
31. 搂膝拗步 ;
32. 进步栽锤;
33. 反身撇身锤;
34.上步高探马 ;
35. 披身蹬脚;
36. 打虎式;
37. 转身右蹬腿;
38. 双风贯耳 ;
39. 转身蹬脚;
40. 搂膝拗步;
41. 搬拦锤;
42. 如封似闭 ;
43. 十字手;
44. 抱虎归山;
45. 穿掌揽雀尾;
46. 斜单鞭 ;
47. 野马分鬃;
48. 玉女穿梭;
59. 上步揽雀尾 ;
50. 单鞭 ;
51.云手;
52. 斜单鞭 ;
53. 下式;
54. 金鸡独立;
55. 倒撵猴;
56. 斜飞式 ;
57. 提手上式;
58. 白鹤亮翅;
59. 海底针;
60. 闪通背 ;
61. 撇身锤;
62. 上步搬拦锤;
63. 上步揽雀尾 ;
64. 单鞭;
65. 云手 ;
66. 单鞭 ;
67. 迎面掌;
68. 单摆莲;
69. 搂膝指裆锤;
70. 上步揽雀尾 ;
71. 斜单鞭;
72. 下式 ;
73. 上步七星;
74. 退步跨虎 ;
75. 转身迎面掌;
76. 转身双摆莲;
77. 弯弓射虎 ;
78.上步搓丝捶 ;
79.揽雀尾;
80. 反身单鞭 ;
81.上步合掌揽雀尾 ;
82.单鞭;
83.合太极;
扩展资料:
起源传承
河北大兴人吴全佑(老姓吴福氏,字保亭),经多年精心苦练,吸收杨式太极拳杨露禅、杨班候父子大、小架之精华,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立出一套人称为中架式的太极拳,可以说是吴式太极拳最早的雏形。
后经其子吴鉴泉数十年融化和拓展,形成了一种以柔化为主,拳架紧凑,拳法细腻,轻灵圆活的新拳架,这就是吴式太极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吴式太极拳
太极拳教学:吴式太极拳简介
吴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种,其家族的称呼为“吴家太极拳”或“吴式太极拳”,主要从杨氏太极拳的拳式发展创新的。杨氏太极拳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吴氏太极拳是在杨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订的。下面我整理的太极拳教学:吴式太极拳简介,欢迎阅读。
吴氏太极拳特点是吴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推手动作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妄动,亦以柔化见长。
吴氏太极拳内容
吴氏太极拳之拳套(或称套路):传统为108式,分慢架(或称关节拳、方架)及快架(或称圆拳、贯串拳、老架),近年吴氏五代孙吴光宇为符合国际比赛而制定54式套路。
吴氏太极拳之刀:传统太极刀为比较幼身之单刀(见陈小旺所著之“中国陈氏太极拳”),然吴氏之太极刀自吴鉴泉一代采用较阔身之鬼头刀(或称大刀)。据四代孙吴大新言,鬼头刀之优点为一、刀背之突出点令作背刀动作时更能掌握身体对刀的感觉;二、较有利加入左刀推刀之动作及三、较重之鬼头刀更能发挥以刀法锻炼发劲之目的。吴氏太极刀共108式,另有双刀。
吴氏太极拳之剑:上海以马岳梁主持之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剑式为两路,分别称乾坤、七星;香港以三世孙吴公仪主持之香港鉴泉太极拳社则合二路为一路,共108式,招式基本相同,两者皆另有双剑。
吴氏太极拳之枪/杆:共两路:二十四式枪长六尺,为地上所用;十三式枪为十三尺,为马上所用,亦可以枪锻炼发劲与身体之协调。
吴氏太极拳之内功/气功:吴氏太极拳有关之气功种类繁多,包括各种气功、拳式定椿及站禅等。
吴氏太极拳之推手:有四正、四隅、进退步、斜角步、连环步、俯仰、滚肘、中原、懒牛筋、九宫步、大履步及采浪花等。
吴式太极拳创办人
吴鉴泉(1870年--1942年),满族人,本姓乌佳哈拉氏,中华民国成立后随汉人习俗,取汉姓“吴”(以“吴”与“乌”谐音),河北省大兴县人,自幼从其父全佑学太极拳。全佑(1834年--1902年)又在北京从杨露禅学拳。许禹生在《太极拳势图解》里写道:“当露禅先生充旗营教师时,得其真传盖三人:万春、凌山、全佑是也;一劲刚、一善发人、一善柔化;或谓三人各得先生之一体,有筋骨皮之分。”
大学大几的时候学太极扇
一般是大一就开始,也有大二转专项转去的,单着还是根据自己学校的课程章程,以及自己的选课标准。
求!中国武术招式的名称!!
答;
拳:
金刚捣锥,猛虎洗脸(洗别人的),九天揽月,仙翁理须,天王托塔,翻江倒海,横扫千军,青龙出水,云手,闪通背,灵猴献桃,指天划地,蛟龙腾空青龙探海,开门送客,海底翻花,推窗望月,风扫残云,猿猴上树,流星赶月,双峰贯耳,老道撞钟,金鸡抖翎,双龙出洞,揽月归山,合太极。
球:
乾坤无极,狮子揉球,猴王献桃,金刚举鼎,双龙戏珠,女娲补天,白蟒缠身,犀牛望月,燕子抄水,太极归丹。
剑:
白虹贯日,天外飞仙,甩手剑。
抚花手,漩涡步,金刚指,金刚腿,金刚定,寸发拳,神意眼,闷雷声六合八法拳:临崖勒马 野马追风 鸿雁双飞 伏虎听风 孤雁出群 青龙探爪 燕子超水等三盘十二式:龙战 虎贲 鹤列 豹掌、、、、、、麟盆。太极:揽雀尾
本文链接:http://www.nb1818.com/tiyu/3177.html